作者 | 谢明宏
编辑 | 李春晖( huī)
色彩与视觉感受,是个复( fù)杂的审美过程。但好在我( wǒ)们中国人骨子里,就有这( zhè)个高级审美基因。
把天青( qīng)烧铸在瓷器上,人和物都( dōu)在等待不期而遇的最佳( jiā)时机。把赭色抹在额头、嘴( zuǐ)唇上,是古代女性秘而不( bù)宣的故事密码。用矿物提( tí)取各色颜料绘于宣纸上( shàng),终于让北宋少年完成了( le)心中的千里江山图。伟大( dà)的诗人甚至发现了色彩( cǎi)的流动晕染感,用一句“晓( xiǎo)看红湿处”,写尽了满城花( huā)开的妖娆欲滴。
以色见人( rén),更以人喻色。打开纪录片( piàn)《寻色中国》,每个观众都会( huì)惊讶——色彩还能这么拍?中( zhōng)国红的红,青花瓷的青,流( liú)光溢彩的翠,五色不再令( lìng)人目盲,反而极大地延展( zhǎn)了视力极限。在尽态极妍( yán)的视觉体验中,我们不仅( jǐn)被唤醒了沉淀许久的集( jí)体记忆,更能够穿越华夏( xià)文明的长河,在传统与现( xiàn)代的交相辉映中重拾关( guān)于色彩的人文秘境。
这里( lǐ)有肉眼分辨上千种细微( wēi)色泽的匠人,也有调和天( tiān)时地利的烧窑大师。有一( yī)双巧手剪尽世间欢喜的( de) e 人大叔,也有用颜色与神( shén)明沟通的黎族婆婆。每个( gè)貌不惊人的“角色”,背后都( dōu)可能是传承千年的色彩( cǎi)代言人。看罢几期,硬糖君( jūn)也恨不得在身边寻找隐( yǐn)藏高手。没准儿,邻家大爷( yé)手里也掌握着非遗色彩( cǎi)秘诀哩!
如果说雨后春笋( sǔn)般的美食纪录片,填饱了( le)中国人的肠胃。那么《寻色( sè)中国》的翩然而至,就滋养( yǎng)了中国人的眼睛。啥莫兰( lán)迪不莫兰迪、美拉德不美( měi)拉德的,搞懂老祖宗的智( zhì)慧,我们就是色彩大师。
色( sè)是主语,色有故事
《寻色中( zhōng)国》是中国首档中国传统( tǒng)色彩人文纪录片,由腾讯( xùn)视频出品、陈晓卿团队打( dǎ)造、稻来传媒制作。它以色( sè)彩为切入点,串联传统文( wén)化与高雅审美之间的深( shēn)度对话,引领观众开启一( yī)场跨越千年的色彩探寻( xún)之旅。
色彩和诗歌一样,是( shì)无法准确翻译的。有网友( yǒu)发出日落时分江边的照( zhào)片,让不少人延迟 get 到了“半( bàn)江瑟瑟半江红”。古人诚不( bù)我欺,错以为美景是写意( yì),原来是写实。
《寻色中国》带( dài)来的美学震撼亦如是。当( dāng)镜头从宏观转入微观,色( sè)彩的外在与内里都让人( rén)由衷赞叹。在这场色彩美( měi)学之旅中,观众将被安利( lì)各色传统技艺,领略“中国( guó)色谱”的独特魅力。《寻色中( zhōng)国》堪称了解中国色彩体( tǐ)系的入门必看,也是提升( shēng)色彩品味的进阶指南。
六( liù)集《寻色中国》,六种色彩秘( mì)境。赤橙黄绿青蓝紫,各有( yǒu)各的使命和故事。《寻色中( zhōng)国》赋予了色彩更多的人( rén)文关怀,让它们从被观看( kàn)的“客体”,变成了有个性有( yǒu)生命有表达欲望的“主体( tǐ)”。当每一种颜色以巨大的( de)字号充盈屏幕,炫酷的特( tè)效和趣味历史,让人好像( xiàng)在听它们的自我介绍。
红( hóng)色在“花花乡野”里是一种( zhǒng)生命直觉,剪纸的红是热( rè)情洋溢的红。在“煌煌国色( sè)”里则是色彩的传统,是一( yī)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气( qì)神。
青色,既可以出现在“神( shén)颜莫测”的佛头上,也可以( yǐ)绽放在“我见青山”的瓷瓶( píng)上。更有意思的是,就连我( wǒ)们自以为熟悉的青花之( zhī)青,也打破了刻板印象。《寻( xún)色中国》告诉我们,青花不( bù)是简单的蓝和白,而是青( qīng)影的釉定格下的自由鲜( xiān)活的蓝。
黑色不争不抢,却( què)可以约束螺钿的绚烂多( duō)彩,让它们有规则地在一( yī)方天地流转;黑中透红的( de)漆器,则是中国人对基础( chǔ)色的高级审美;白色不够( gòu)热烈,却被福建德化人用( yòng)来塑造神像,承载人们对( duì)神性和人性的认知理解( jiě);当然还有极不寻常的北( běi)魏蓝,记录下一个时代的( de)盛衰和审美意识。通常色( sè)彩的叠加会让颜色变脏( zàng),但琉璃却是叠加越多颜( yán)色越纯粹,有种“拧着来”的( de)反差帅。
跟随《寻色中国》的( de)镜头,我们一会是化学家( jiā),一会是植物学家,还有可( kě)能兼职民俗学家。节目的( de)可贵之处,不仅是呈现颜( yán)色,而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dǐ)地去溯源,探寻每一种颜( yán)色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赭( zhě)是人类最早挖掘的颜色( sè),几万年前的古岩画就能( néng)看到。铁元素则是瓷器秘( mì)变的内核,不同温度会有( yǒu)不同的呈现。点翠头冠与( yǔ)螺钿的成色多变,均依赖( lài)光的加入。而我们古来追( zhuī)求的朦胧美,在服饰上利( lì)用了“罗”的丝线空隙造成( chéng)散射。
色中窥人,人有何求( qiú)
色彩对于中国人的终极( jí)意义到底是什么,《寻色中( zhōng)国》的答案是开放的。我们( men)通过色彩以有限的认知( zhī)描绘无限的世界,既在无( wú)常里安驻自身,也在变化( huà)中探寻灵魂。以色窥人,色( sè)彩的背后其实是人文主( zhǔ)义的底色和内核。以人喻( yù)色,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 de)“物我两忘”,是中式哲学的( de)辩证。
6 集蕴藏 24 组人物故事( shì),短小精悍却又把形象刻( kè)画得鲜活无比,有冯骥才( cái)写《俗世奇人》短篇集的意( yì)思。硬糖君寻思,《寻色中国( guó)》里的色彩大师们,不就是( shì)传奇的“泥人张”、“弹弓杨”、“刷( shuā)子李”嘛。只不过,在平实的( de)生活背景里他们又是普( pǔ)通人,轻易不显山露水。
“煌( huáng)煌国色”讲的是传统与现( xiàn)代碰撞下,人在时代浪潮( cháo)中的选择。孤独的写字佬( lǎo)华戈,瓷器材料的坚守者( zhě)孙志卿,看似落后于时代( dài)却在精神世界中完成超( chāo)越。
“神颜莫测”,用人对神的( de)揣摩书写着现实寓言。不( bù)同地理位置的人选择什( shén)么色彩描绘神灵,投射的( de)都是自身意志。许成全会( huì)远观作品来调整捏瓷细( xì)节,并且永远坚信下一尊( zūn)佛像可能会更好。
“她的色( sè)号”用女性的色彩偏好书( shū)写了被忽略的历史。一种( zhǒng)叫安达的面霜,带有大地( dì)色系的生命力,曾在唐代( dài)煊赫一时。红花则跨越地( dì)理,开在了东亚女性的嫁( jià)衣、胭脂、石榴裙上,见证每( měi)个重要时刻。在传统史书( shū)里秘而不宣的女性故事( shì),却通过色彩的传承留下( xià)了可以求索的脉络。
“我见( jiàn)青山”,用色彩解构了中国( guó)人的精神世界,是等待烟( yān)雨的天青、是穿过历史隧( suì)道超越年龄的粉色,更是( shì)用二级反转包藏乾坤的( de)墨色。
“花花乡野”证明劳动( dòng)者对色彩有一种生命直( zhí)觉。汪勇人用一把剪刀,剪( jiǎn)出陕北人难以开口的心( xīn)愿。哈萨克人用撞色毛毡( zhān)抵御冬季的枯燥和严寒( hán),潮汕人则在桐油灯笼上( shàng)寄托故土的思念。
“奇色何( hé)寻”展现了诡奇华丽的色( sè)彩背后,人们永不停止的( de)好奇心。张立健想要烧出( chū)一种博物馆看到的奇特( tè)颜色,年画坊老爹则有关( guān)于紫色的不传秘方。
《寻色( sè)中国》的人物塑造设置双( shuāng)重线索,一条是人物跌宕( dàng)起伏的人生故事,展现他( tā)们传承经典勇于创新的( de)思想与行动;另一条则是( shì)色彩演绎的精彩故事,通( tōng)过色彩在不同场景、人物( wù)间的流转,诉说文化的传( chuán)承和变迁。人物和色彩,分( fēn)别在个体和宏大叙事上( shàng)发力,以五色斑斓启发观( guān)众的人文思考。
同一种颜( yán)色,因为场景和使用人群( qún)的不同,会具有迥异的文( wén)化意义。就像原产亚洲的( de)靛,在 16 世纪占领了欧洲的( de)染织业,并在 19 世纪中期的( de)旧金山出现靛染工作装( zhuāng),随后成为牛仔裤的前身( shēn)。由烟灰转来的墨,将黑纳( nà)入文明的秩序,搭建汉字( zì)基础与绘画审美。
不只是( shì)色彩的展示、人物的故事( shì),《寻色中国》塑造的是人与( yǔ)色彩深度交互下的情感( gǎn)维度。每一次色彩选择的( de)背后,都蕴藏着传统审美( měi)、民俗意象、生活旨趣等丰( fēng)富文化密码。
回溯传统,纪( jì)录来处
今天中国人对色( sè)彩之美的创造与认知,不( bù)仅依赖我们的瞳孔,也因( yīn)循着传统中对生命本真( zhēn)的追问。一些过去搞不清( qīng)原因的色彩偏好,看了《寻( xún)色中国》基本能有答案。
原( yuán)来不是我们突发奇想,只( zhǐ)是延续了祖祖辈辈的文( wén)化基因。赭是大地色,所以( yǐ)美拉德色系才给人莫名( míng)的安全感;紫色是人类肉( ròu)眼视觉的极限,所以让人( rén)为之沉醉痴迷。难怪电视( shì)剧里的妃子,经常因为皇( huáng)帝给了别人一件东西就( jiù)嫉妒,原来争夺的不是老( lǎo)头而是艺术。第三集的点( diǎn)翠头冠美到无法形容,我( wǒ)要是抢不到真会急眼。
“色( sè)彩 + 人文”的创作导向,让《寻( xún)色中国》挖掘了色彩符号( hào)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因( yīn)而能够带给用户深度的( de)人文思考。应该说,深入浅( qiǎn)出却又能在纵向历史和( hé)横向地理上贯通的叙事( shì)手法,对整个人文纪录片( piàn)的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yì)。
在制作层面,也能看出《寻( xún)色中国》的匠心和创新。为( wèi)了色彩的最佳呈现,节目( mù)在拍摄时对高光都做了( le)针对性处理,根据配色去( qù)控制冷暖光源的比例,保( bǎo)证原始色调的一致性和( hé)美感;陈晓卿的配音解说( shuō),则让观众有了和老友交( jiāo)谈般的亲切感。作为导演( yǎn),陈晓卿本身是自觉对色( sè)彩敏感的,可在探索中他( tā)却一次次打破自我认知( zhī),也带领观众走出了对色( sè)彩的误解和刻板印象。
事( shì)实上,除了取之不竭的中( zhōng)国美食,中国色彩、中国建( jiàn)筑、中国工艺都还有丰富( fù)多维的创作题材。关键在( zài)于创作者如何找到传统( tǒng)与现代共鸣的公约数:既( jì)不为了破圈而故意哗众( zhòng),也不为了格调而刻意深( shēn)沉,真实展现传统之美及( jí)其留给现代人的遗产和( hé)思考。
应该说,《寻色中国》的( de)成功证明了没有小众题( tí)材只有小众思维。相比美( měi)食,美色初看受众面相对( duì)狭窄。但《寻色中国》通过导( dǎo)演视角的引入、叙事手段( duàn)的创新、拍摄手法的丰富( fù),巧妙地解决了难题。当节( jié)目为色彩融入化学、植物( wù)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层( céng)面内容,色彩就完成了大( dà)众化。绚烂的色彩史,也是( shì)伟大的生活史。
聚焦女性( xìng)色彩历史的第二集,用“她( tā)的色号”视角切入就让观( guān)众感到十分亲切。关注中( zhōng)式精神世界的第四集,则( zé)打破刻板印象,以粉色在( zài)历史上被男性追捧,展现( xiàn)色彩的性别转移路线。
第( dì)六集讲到铜绿时,更是拨( bō)云见日将我们对腐蚀锈( xiù)色的奇特喜好,归纳为古( gǔ)老文明的对镜自观。一个( gè)文明会什么会喜欢朽败( bài)之美,难道是“知不可乎骤( zhòu)得”,才有了略带悲剧意识( shí)的“托遗响于悲风”?
人文纪( jì)录片的核心还是“人”,人的( de)喜好、人的选择、人的寄托( tuō)都是常拍常新的话题。近( jìn)年来新文化史学成为国( guó)际性潮流,即将社会和文( wén)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dài)研究。历史不光是大人物( wù)的成王败寇,更是普通人( rén)的生活日用。每一个日用( yòng)而不觉之物,都可能埋藏( cáng)着历史的心事、影响着当( dāng)下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 shàng),“寻色”模式的经验可以被( bèi)纪录片之外的更多文娱( yú)内容所借鉴。
阅读往期热( rè)文
「娱乐硬糖」现已入驻
猫( māo)眼电影丨腾讯新闻丨网( wǎng)易新闻
人民号 | 微博 | 触电( diàn)新闻 | 商业新知
虎嗅 | 钛媒( méi)体 | 知乎 | 界面 | 趣头条
21 CN 看荐( jiàn) |U C 头条 | 搜狐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