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去年的《美国内战》没( méi)能让人过足类型片的瘾( yǐn),那么同一位导演紧接着( zhe)拍出的同题材新作或许( xǔ)会挽回战争片影迷的好( hǎo)感。这位以科幻惊悚类型( xíng)成名的英国导演—— 亚历克( kè)斯·加兰 很可能是战争片( piàn)影迷,前后用两部风格迥( jiǒng)异的作品探讨了这个类( lèi)型的可能性,也在惊心动( dòng)魄的画面中揭示了现代( dài)战争的本质。
亚历克斯·加( jiā)兰与雷·门多萨联合执导( dǎo)的 《战·争》 以一种近乎窒息( xī)的方式 重构了战争电影( yǐng)的类型语法 。这部作品放( fàng)弃了传统战争片中常见( jiàn)的宏大叙事与英雄塑造( zào),转而将镜头死死锁定在( zài)一支被困的海豹突击队( duì)身上,通过实时拍摄的手( shǒu)法,让观众与士兵们共同( tóng)经历这场没有荣耀、只有( yǒu)生存本能的撤退行动。

影( yǐng)片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 yú) 它对战争体验的极端压( yā)缩 。没有战略地图的全局( jú)展示,没有指挥部的运筹( chóu)帷幄,甚至没有明确的敌( dí)方形象——有的只是突如其( qí)来的子弹、震耳欲聋的爆( bào)炸声和士兵们痛苦的呻( shēn)吟。 这种狭窄到近乎幽闭( bì)的视角,恰恰成为了对现( xiàn)代战争本质最精准的隐( yǐn)喻 :在真实的战场上,士兵( bīng)们往往就像这群被困者( zhě)一样,对整体局势一无所( suǒ)知,只能在混乱与恐惧中( zhōng)依靠本能行动。
导演刻意( yì)消解了好莱坞战争片中( zhōng)最常见的两种叙事快感( gǎn): 英雄主义的壮举与复仇( chóu)反杀的爽感 。影片中的士( shì)兵们没有机会展现超凡( fán)的军事才能,他们狼狈、恐( kǒng)惧、受伤,甚至因为指挥官( guān)的决策失误而白白送命( mìng)。那些在传统战争片中被( bèi)浪漫化的元素——兄弟情谊( yì)、牺牲精神、战术智慧——在这( zhè)里都被还原为最基本的( de)生存挣扎。当镜头长时间( jiān)停留在士兵们因疼痛而( ér)扭曲的躯体上时, 战争不( bù)再是遥远的政治概念,而( ér)成为了切肤的身体体验( yàn) 。

影片对美军介入中东的( de)批判虽未明言却无处不( bù)在。指挥链条的混乱、情报( bào)的失误、救援的拖延,这些( xiē)组织层面的失败最终都( dōu)由普通士兵用血肉之躯( qū)承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shì),影片中的敌人大部分时( shí)间处于画外, 这种“看不见( jiàn)的威胁”恰恰暗示了反恐( kǒng)战争的特殊性质 ——美军面( miàn)对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de)军队,而是一个无法定位( wèi)、无法彻底消灭的幽灵。当( dāng)士兵们对着看不见的敌( dí)人盲目扫射时,这场战争( zhēng)的荒谬性不言自明。

然而( ér),《战·争》的局限性也源自它( tā)的单一视角。由于完全聚( jù)焦于被困小队的即时体( tǐ)验, 影片无法对战争背后( hòu)的政治经济因素进行更( gèng)深入的探讨 。士兵们成了( le)纯粹的反应体,他们的个( gè)人历史、对战争的认知、回( huí)国后的命运都被排除在( zài)叙事之外。这种极端的限( xiàn)制虽然强化了沉浸感,却( què)也使影片的现实批判意( yì)味有所打折。
《战·争》最终呈( chéng)现的是 一种纯粹的存在( zài)主义困境 :被困在战场上( shàng)的人,既无法理解自己为( wèi)何而战,也无法掌控自己( jǐ)的命运。这或许才是导演( yǎn)对战争最本质的诠释:无( wú)论胜负,参战者都将永远( yuǎn)被困在那天的战场上。